越鞠丸最早出现于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其曰:“越鞠丸,解诸郁。”其可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
朱丹溪在其著作《丹溪心法》中对所使用药物有过这样的论述“苍术辛烈雄壮,固胃强脾,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香附阴中快气之药,下气最速。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抚芎,厥阴药,直达三焦,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通阴阳血气之使,不但开中焦而已。胃主行气于三阳,脾主行气于三阴,脾胃既布,水谷之气得行,则阴阳脏腑,不受燥金之郁,皆由胃气而得通利矣。”
朱丹溪认为,人以气为本,气和则升降出入才能正常。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fú)郁,诸病生焉。所以,朱丹溪认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基本知识
歌诀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湿痰食火因;
香附芎苍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组成
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各等分(各6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原方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二至三钱,温开水送下。
2、现代用法:上药研末,水泛为丸,每日3次,每次6-9g,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行气解郁
证治机理
本方所治之六郁证以气郁为主,气郁则诸郁随之而起。气郁则肝失条达,而见胸膈痞闷;气郁又使血行不畅而成血郁,故见胸胁胀痛;火郁则见嗳腐吞酸;湿郁、痰郁、食郁皆病在脾胃,故恶心呕吐、饮食不消。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五郁不解,又可加重气郁。本证以肝郁脾滞为要,治之重在行气解郁,使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
方解
方以香附为君,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功善行气活血,以解血郁;苍术燥湿运脾,以解湿郁;栀子清热泻火,以解火郁;神曲消食和胃,以解食郁,四药皆为臣佐之品。诸药合用,行气解郁,气行血活,湿祛热清,食化脾健,气、血、湿、火、食五郁自解。至于痰郁,或因气滞湿聚而生,或因饮食积滞而致,或因火邪炼液而成,今五郁得解,则痰郁自消。
配伍特点
以五药医六郁,贵在治病求本;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运用
1、本方为治“六郁”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痛、嗳腐吞酸、饮食不消为辨证要点。
2、现代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及十二指肠、胃神经症、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及妇女之痛经、月经不调属气郁者。
01
越鞠丸是治疗六郁的示例方
越鞠丸方出自《丹溪心法·六郁》:“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
何为“诸郁"?
“余戴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气郁者,胸肋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普闷,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暧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者是也。”(见《丹溪心法》)
六郁表现各有不同,那么,一方如何能通治?
《丹溪心法六郁》在此段文字之下,越鞠丸方之上,又有一段文字:“
气郁:香附(童便浸),苍术(米浸),抚芎。
湿郁:白芷,苍术,川芎,茯苓。
痰郁:海石,香附,南星(姜制),栝楼(一本无南星、栝楼,有苍术、川芎、栀子)。
热郁:山栀(炒),青黛,香附,苍术,抚芎。
血郁:桃仁(去皮),红花,青黛,川芎(抚芎亦可),香附。
食郁:苍术,香附,山楂,神曲(炒),针砂(醋炒七次,研极细)。春加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就能明白,其实越鞠丸方只是治疗诸郁的示例方而已,是示例后学者以组方之法,而重点并不在于传承一张解诸郁的有效方剂。
朱丹溪弟子戴思恭在《推求师意》中说:“郁病多在中焦。六郁例药,诚得其要。”一个“例”字,道出其要。
也许,朱丹溪治疗诸郁只是随证组方,并没有一张固定方剂。其弟子们在整理老师的经验时,根据其常用药物组出了一张方剂,取名越鞠丸。
把越鞠丸方看作一法,而非一方,对我们灵活治疗“诸郁”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