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瘘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结直肠手术去繁从简,一个小支架避免二
TUhjnbcbe - 2023/2/18 10:05:00
北京治疗白癜风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洪恒飞科技日报记者江耘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在当年全球癌症发病率中位居第三,其中在中国癌症中新发病例数为56万,死亡人数为29万。

医院供图

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主要有效手段。临床上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术后吻合口愈合不良易引发吻合口漏,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严重的吻合口漏需要再次手术干预,甚至会影响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及生命安全。

不久前,浙江大学医院院长蔡秀*教授团队发表在国际著名外科学杂志《LangenbecksArchivesofSurgery》的研究论文介绍,团队发明的“支架法肠道转流术”,用一副可降解支架保护了低位直肠术后吻合口以及避免二次回纳手术,减少患者生理、心理痛苦。目前,该手术方法已在国内10医院开展多例,效果确切,并面向海外积极推广。

沿用上百年的手术方式被替代

吻合口漏是结直肠肿瘤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相关研究统计,其发生概率约有5%-10%。据了解,发病位置越低的结直肠癌,由于肠道张力以及血供的原因越容易发生吻合口漏。一旦发生吻合口漏,就会引起严重腹腔感染和腹膜炎,往往需要二次手术。

如何防止吻合口漏发生?国内外常用的预防方法是回肠保护性造口术,即通过暂时性的肠道改道,在患者体外留置“大便袋”,使肠道内容物不经过吻合口排泄,将吻合口保护起来。自年德国医生Thiersch开创以来,这一手术方式被沿用至今。

然而,为肠癌患者留置体外造口,虽然避免了吻合口漏的问题,但需要患者携带造口生活3到6个月,相关并发症也随之而来,患者生活质量并不高。

“具体而言,患者的造口周围容易出现皮肤炎症,造口肠段坏死等问题。而且患者必须在肿瘤切除后三至六个月接受第二次手术回纳,关闭临时造口。这无疑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治疗费用。”蔡秀*介绍,第二次回纳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如吻合口漏、切口感染和裂开等问题仍无法避免。

蔡秀*表示,微创医疗在国内快速发展,相关理念推动了医学领域的科研创新。如何在保护术后吻合口的前提下,减少手术造成的创伤?“支架法肠道转流术”应需而生。

记者了解到,所谓“支架法肠道转流术”,是在回肠内作纵向切口后置入可降解材料制成的肠道转流支架,使用可吸收缝线将肠管固定在支架上,在其上游回肠内放置蘑菇引流管。术后食糜通过回肠时,会被支架中的隔膜片阻挡,无法进入下游结肠,而是通过蘑菇引流管引至体外。

“约3周后,低位肠吻合口愈合,转流支架也在人体内完成降解,肠道恢复通畅,适时拔除蘑菇引流管即可,避免第二次造口回纳手术。”蔡秀*说,通过缩短治疗周期、简化手术步骤,患者的生理、心理负担也随之减轻。

迭代后的“小漏斗”解锁新场景

早在数年前,经蔡秀*团队研发验证,可降解支架已被应用于患者术后脏器的伤口吻合。鲜为人知的是,团队耗时12年,经过上千只动物实验后,才使得这一支架应用于临床,后根据具体的临床需求更新迭代。

“研发可降解支架的念头,可以追溯到5年3月,当时自己完成了国内首例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也小。”蔡秀*介绍道。回顾那台手术,虽然创造了腹腔镜外科的历史,但他并不满意,因为腹腔镜下做缝合手术存在耗时长、成本高等缺陷,秉持不缝、少缝的原则,需要对手术方式进行改良。

受到壁虎断尾、螃蟹断肢再生的启发,蔡秀*认为,可以有效发挥人体组织的愈合能力。年,由其团队研发的可降解肠道吻合支架,开始应用于空腔脏器吻合手术。据介绍,这类支架主要由聚乙醇酸制成,在人体内可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且含有硫酸钡,可以通过X射线监测其位置及降解情况。通过调整材料比例还可以改变支架的降解时间。

记者了解到,应用可降解肠道吻合支架,医生们在进行肠吻合手术时可不用钉合,从根本上避免吻合口黏膜下血管的破坏,只需将肠腔二端用可吸收线捆扎在支架上,让两侧肠断端对拢,大幅缩短了腹腔镜下肠吻合的时间。

“这种支架可用于肠漏、肠穿孔的处理,能避免肠造口及二次手术,使治疗周期从3-6月减少为1-2周,操作简单,符合微创的理念。”蔡秀*介绍,在第一代可降解支架的基础上,团队根据临床需求持续开发。“支架法肠道转流术”,关键是在原支架腔内增加了阻隔膜片,以阻断肠内容物通过,配合转流管实现肠内容物转流,对低位肠吻合口起保护作用,为吻合口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以临床需求推动医疗创新

“除了支架法肠吻合术,此前团队发明的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腹腔镜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等均秉持微创的理念,意在减轻临床患者的负担。”蔡秀*认为,精准微创是医学发展的方向,寻求通过最小创伤去获得最好效果的治疗方法是医生的天职,需要准确结合临床需求,持续开展科研创新。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年)》提出,要强化科研攻关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重要支撑作用,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诊疗协同,科研成果服务临床和疾病防控一线。

该行动方案还提出,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医药、医疗设备和器械的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支持医院牵头或参与联合建立研发机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去年11月,全国微创领域首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微创器械创新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医院,将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推动我国微创医学的发展及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

据了解,该研究中心将以临床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重大项目合作为载体,围绕疾病的微创诊治,开展医工信多学科交叉的医疗器械和诊疗技术创新研究,建立集学术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临床应用为一体的全链条式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

“医院通过设置研究基地和平台,近年来已促成一批医务人员的创新成果在临床上应用推广。”蔡秀*表示,从提出需求到发明创造再到推广应用,形成创新闭环,医疗创新的主体无疑是医生,应多从患者角度出发,带着挑剔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轻患者负担。

编辑:张爽

审核:岳靓

1
查看完整版本: 结直肠手术去繁从简,一个小支架避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