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血竭
来源产地为蓼科植物草血竭的根茎。秋季采挖根状茎,去掉茎叶须根,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生于高山草原石间,以阴坡为多。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别名回头草、草血结,土血竭,拱腰老,金*鸡,迂头鸡、一口血、蛇疙瘩,紫花根、地蜂子、地黑蜂、老腰弓。
多年生草本,高约40厘米。根茎块状,棕黑色,具多数细根。茎纤细,绿色,有棱,无毛。根生叶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8~22厘米,宽6~45毫米,先端尖或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全缘略反卷;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两面中肋均凸出;叶柄长5~12厘米。茎生叶互生,叶柄长1.5~3.5厘米,有时近于无柄,托叶成鞘状,其余均同根生叶。穗状花序,长约3~8厘米;苞片和小苞片均膜质,披针形,背面有一褐色中脉。花淡红色,花柄短;花被5裂,覆瓦状排列;雄蕊5;子房卵状而扁,花柱2裂。小坚果三棱形,黑褐色有光泽。花期夏季。
性味功效《全国中草药汇编》
苦、涩,微温。活血散瘀,止痛,止血。用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痢疾,肠炎,月经不调,红崩,白带,跌打损伤;外用治创伤出血。
《中药大辞典》
微温,苦辛微涩。性凉,味酸,无*。散血止血,下气止痛。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积,症瘕积聚,月经不调,浮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中华本草》
苦;辛;性寒。散瘀止血;下气消积;消*;利湿。主症瘕积聚;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吐血;咯血;衄血;经闭;崩漏;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积停滞;痢疾;肠炎;水肿;疮*;蛇咬伤;烫火伤
内服:煎汤,10-15g;研末,1.5-3g,或浸酒。外用适量,干粉敷患处
太极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