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瘘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医学习沙龙7泻心汤类方的学习讨论
TUhjnbcbe - 2020/11/25 6:30:00
北京白癜风介绍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7月29日晚

泻心汤类方的学习讨论

主讲人:李荣才(四川省名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今天主要是跟大家一起来复习一下泻心汤类方,加深一下印象。

大**连泻心汤

一、方证辨析

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连泻心汤主之。(《伤寒论》条)

提要:论热痞的证治

释义:心下痞,按之濡---无形邪热雍滞于心下

其脉关上浮---中焦有热(关主中焦,浮主热)

病机:无形邪热雍滞于中焦

治法:泄热和胃消痞

方药组成:大*2两*连1两*芩1两

用法:以麻沸汤(鲜开水)2升浸泡后,绞汁而服。

主方分析:

本方大*、*连、*芩均为苦寒之品,寒以泄热,苦以燥湿,麻沸汤(鲜开水)短暂浸泡后绞汁而服,重用其气,又能轻清宣泄,以消无形邪热而减弱其苦寒泻下之力。

二、现代研究

实验证明,本方具有抗缺氧、抗凝血、消炎、抗菌、降血压等作用。并能防止血色素、红细胞、白细胞下降。对胆固醇、磷脂、血清钙具有良好的影响。而且可以保护肝肾功能,保护胃粘膜,抑制胃酸分泌。

三、临床应用

1、多用于各种血证:上消化道出血、咯血、衄血、功能性子宫出血

2、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

3、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

4、急慢性结膜炎、口腔溃疡

5、带状疱疹、疮疡肿*

6、亢奋型精神病

附子泻心汤

一、方证辨析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提要:论热痞兼表阳虚的证治

释义:心下痞---邪热雍滞于中焦

恶寒---表阳虚,肌肤失于温养

汗出---卫阳不固,津液外泄

病机:热痞兼表阳虚

治法: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方药组成:大*2两*连1两*芩1两附子1枚

用法:

前三味,以麻沸汤(鲜开水)2升浸泡后,绞汁,附子另煎取汁,混合后分2次温服。

主方分析:

本方即大**连泻心汤加附子而成,大**连泻心汤泄热消痞,附子扶阳固表。大温大热的附子与大苦大寒的大*、*连、*芩相配,寒温并用,补泄兼施。前三味以麻沸汤(鲜开水)2升浸泡后,绞汁,附子另煎取汁,混合后分2次温服,二者生熟异性,寒热异气,各司其职,既能清热消痞,又能温阳固表。

二、现代研究

实验证明,本方对小白鼠多种原因导致的脑缺氧具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尤其对结扎双侧颈动脉导致的缺血作用最明显。由此可推测本方对脑缺血、缺氧性疾病有疗效。

三、临床应用

本方适用于大**连泻心汤所列举的病症兼表阳虚者。

半夏泻心汤

一、方证辨析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条)

原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10》

提要:柴胡证误下后的三种转归。

释义:

半夏泻心汤证治

主证:

1.心下痞,但满而不痛—寒热错杂,结于心下—中焦气机升降失常

2.呕逆—胃气上逆;

3.腹鸣—脾阳受损,水湿不化,下流肠道“沥沥有声”,常伴下利,口苦、心烦、苔腻。

病机:寒热错杂结于心下,中焦气机升降失常。

治法:和胃降逆消痞

方药组成:半夏半升*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3两*连1两大枣12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方分析:

本方以*芩、*连之苦寒以泄热;干姜、半夏辛温以散寒。佐以人参、甘草、大枣甘温以补脾胃之虚,而恢复其升降之职。诸药配合,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之法,从而达到恢复中焦气机升降,消痞除满之目的。本方主药为*芩、*连,痞证最根本原因就是邪热内陷,结于心下,因此,泄热是根本。有*芩*连则可名泻心,无*芩*连则不可名泻心。

煎服法中“去滓再煎”,主要是重在其味,而非其气。

二、现代研究

1.证的研究:由于致热物质的作用,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消化液的生成和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食物在胃的排空时间延长,这不仅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而且有利于细菌的滋生和繁殖,使残留的食物的发酵、腐败,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素,从而导致胃肠壁张力增加产生胀闷的感觉。这可能就是痞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药理实验表明,本方对炎症性腹泻有治疗作用,有调节小肠功能紊乱、解痉止痛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本方还有抗缺氧的作用。

三、临床应用

1.感冒后消化不良

2.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胃下垂、十二指肠壅积证

3.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早期肝硬化

4.慢性肠炎、慢性痢疾

5.妊娠恶阻、复发性口疮、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生姜泻心汤

一、方证辨析

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词解:

干噫食臭:指嗳气带有食物酸腐气味

腹中雷鸣:指肠鸣亢进

提要:本条主要论述寒热错杂,食滞水停,痞偏实的证治

释义:心下痞硬—中焦气机痞塞,食滞水停。

干噫食臭—饮食积滞

腹中雷鸣,下利—水饮内停,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下利水样便。

病机:寒热错杂,水饮内停,痞塞中焦

治法:和中降逆,宣散消痞

方药组成:生姜4两炙甘草3两人参3两*芩3两*连1两干姜1两半夏半升大枣12枚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4两,干姜由3两减至1两,重在和胃降逆,宣散水气。

二、现代研究

本方药理作用与半夏泻心汤基本相同,但其助消化作用更加明显,生姜所含姜辣素能促进胃液分泌及肠管蠕动,有利于消化。

三、临床应用

对于半夏泻心汤所列病症,均可使用本方,但以其证兼有食滞水停为辨证要点。

甘草泻心汤

一、方证辨析

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伤寒论》条)

原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阴为惑,蚀于阳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病证治三》

提要:本条论述寒热错杂痞偏虚证证治

释义:伤寒中风,医反下之——脾虚邪内陷,寒热错杂痞塞于中焦。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水气下行,邪热内迫津液,导致剧烈腹泻,夹不消化食物。

心下痞硬而满——脾胃损伤,水湿停聚,胃中痞结。

干呕——胃气上逆

心烦不得安——胃中有热

病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痞塞中焦

治法:和胃降逆,扶中消痞

方药组成:甘草4两*芩3两*连1两干姜3两人参3两大枣12枚半夏半升

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增加甘草1两,意在加强健脾补虚。

二、临床运用

本方组成与半夏泻心汤相同,可应用于半夏泻心汤所列举的病症,但侧重于脾胃虚弱较重的病人。另外,按《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病证治三》原文,用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白塞氏综合征具有良好的疗效,但治疗本病时,甘草宜生用为好。

甘草泻心汤里甘草的理解

邓磊(德昌县锦川卫生院主治医师):这个甘草泻心汤里说是半夏泻心汤里增加甘草的用量,意在加强健脾补虚之力,我觉得这个解释有点牵强。因为要是加强健脾补虚的话,大可以加大人参的用量,而这里却是加大甘草的量,之前看过一种解释,觉得更符合一些,说这个里面甘草加量,其实是取其“甘者缓也”的意思,因为这个汤对应的伤寒论条文里“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以甘草来缓泻。

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应用

曾宪彪(医院中医师):我之前在江西中医药大学上学时,听何晓辉教授讲过这个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应用。他认为这个方子效果差是因为少了理气的药,加上木香、枳实效果会好一些,脾虚的话加四君子汤,有瘀血的话加丹参饮,阳虚的话加附片,嗳气明显的加旋复花,返酸明显的加煅瓦楞子、浙贝母。

李荣才(四川省名中医):邓医生刚才说的甘草的理解确实更符合一些。这几个泻心汤理论上区分得很清楚,我们来看热痞证用大**连泻心汤,热痞兼表阳虚证用附子泻心汤,寒热错杂痞证用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水饮内停的痞证用生姜泻心汤,脾胃虚弱兼寒热错杂的痞证用甘草泻心汤。但是在临床上遇到的病人症状是错综复杂的,虚实夹杂的,没有理论上那么分得清。

我在临床上遇到痞证时用的多的还是半夏泻心汤,发现半夏泻心汤对于痞证的治疗效果没有枳实消痞丸的好。枳实消痞丸也是半夏泻心汤的一个加减方,里面加了四君汤。方歌云: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蒸饼糊丸消积满,消中有补两相兼。

以前方歌背得很熟的,现在感觉记忆大不如前,年轻时候跟何老院长门诊,老院长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第五版的《方剂学》里的教材都背下来,大概有多个。有个国医大学对他弟子的基本要求是本个方歌,这些都是基本功的。所以年轻医生应该趁记性好,多加强这些基本功的练习。

传杏林之道

扬德昌之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学习沙龙7泻心汤类方的学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