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Saturn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收录于话题#风榜定案,52个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果然是可以累及全身系统的风湿病!
一名因腹痛、腹泻就诊急诊科的患者,腹部CT示肠壁增厚和水肿,做了这项检查后,没想到又是风湿科的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吧~
病例简介
一名28岁的女性患者,因间歇性腹痛、水样腹泻和呕吐3天就诊于急诊科。腹痛特征为弥漫性、尖锐性、灼烧性、突发性;患者无皮疹,无口腔溃疡或任何黏膜溃疡,无关节痛等不适;5个月内患者体重减轻20磅。
▌既往史
患有轻微的间歇性哮喘,需要按时服用沙丁胺醇来缓解喘息症状;3个月前接受了胆囊切除术,继发胆结石症状;无家族病史。
▌查体
入院时,患者血压正常,精神恍惚,无发热;腹部压痛轻度阳性、无反跳痛,墨菲氏征阴性。余查体无特殊。
▌辅助检查
白细胞16./L↑、碱性磷酸酶IU/L↑、红细胞沉降率27mm/h↑、C反应蛋白12mg/dl↑;粪便培养、艰难梭菌和隐孢子虫PCR、贾第鞭毛虫抗原检测均为阴性;腹水的白蛋白0.7g/dl↓,总蛋白3.7g/dl↑,无恶性细胞,淀粉酶正常,血液培养均为阴性。
腹部CT扫描结果示十二指肠三、四段肠壁增厚,腹水,肠壁多处增厚和黏膜增厚(图1)。MRI造影显示小肠增厚和水肿,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出现肠壁增厚和水肿(图2)。
图1腹部/骨盆CT增强扫描:十二指肠三、四段肠壁增厚(“靶征”),肠壁多处增厚
图2MRI肠造影
小肠增厚和水肿(“靶征”),盲肠(蓝色箭头)、升结肠(橙色箭头)、降结肠(橙色箭头)和乙状结肠(橙色箭头)出现新的肠壁增厚和水肿。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3.2mg/dl↓,由于最初的放射学和辅助检查未发现这一情况,所以又进行了胃肠镜检查,结果发现,除了食管炎和胃炎,患者的十二指肠和结肠黏膜活检均正常。
雾里看花,病情扑朔迷离
▌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腹泻?
患者既往有胆囊切除病史,难道是胆汁分泌性腹泻?然而,HIDA扫描未显示胆瘘,这种可能性被排除。粪便检查也是阴性的,所以感染性腹泻也被排除。炎症性肠病(IBD)和肠易激综合征的腹痛不太可能因腹泻而缓解,因此腹腔疾病的可能性较低。检查发现,患者没有IBD和缺铁性贫血,但有渗出性腹水,且周围小肠、大肠壁增厚,腹水培养以及血液播散型肺结核检测均为阴性。
▌这个关键指标太重要了
尽管患者没有出现其他的全身性症状,但仍做了自身免疫检查,重点来了!抗核抗体(ANA)阳性(斑点型滴度为1:),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抗体等均为阴性。结合自身免疫检查结果,最终诊断狼疮性肠炎。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高蛋白腹水和低白蛋白血症,狼疮蛋白丢失性肠病(LUPLE)也是有可能的,可惜的是但该患者并未进行α-1抗胰蛋白酶和99mTc-人血清白蛋白(HMA)的检测。
诊断明确,病情逐渐好转
自身免疫结果未出来前,给予患者氢吗啡酮1mg,静脉注射,缓解了部分腹痛。然而,腹泻症状仍持续存在,使用消胆胺并不能缓解症状。在自身免疫检查结果出来后,患者开始大剂量类固醇冲击治疗(甲基强的松龙mg/d,静脉注射,持续3天),症状显著改善。患者出院后每天服用强的松60mg,持续2周,随后逐渐减少到每天40mg。
在3个月的随访期间,患者的腹痛已经完全消失,偶有稀便。复查CT显示较前相比有显著改善(图3)。随后患者开始每日口服强的松和羟氯喹。
图3类固醇治疗后腹部/骨盆CT增强扫描:小肠和大肠的口径正常,小肠增厚已消失
未被单独列入SLE
诊断标准的胃肠道症状亟待被重视!
一直以来,狼疮性肠炎通常表现为肠壁广泛受累,以前的病例报告中,患者具有弥漫性腹痛(97%)、腹水(78%)、恶心(49%)、呕吐(42%)、腹泻(32%)和发热(20%)等表现,其可导致缺血、穿孔和梗阻坏死,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虽然SLE并不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胃肠道症状作为其单独的表现却是十分罕见的。事实上,胃肠道症状至今还未被列入诊断标准之中。目前,一线治疗主要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静脉注射与肠道休息,支持疗法采用静脉输液、质子泵抑制剂以及肝素,但如果出现坏死或穿孔等并发症,则应考虑进行手术探查。此次对该病例的分析,再次强调了胃肠道检查对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