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儿片形吸虫病,是由于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寄生于患儿体内胆管引起的一种少见的寄生虫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包括急性期和慢性期症状两方面。小儿片形吸虫病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驱虫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本病预后取决于感染的负荷、机体的免疫状况、是否得到及时治疗、有无严重并发症等综合因素。
01小儿片形吸虫病的致病因以及相关症状
(一)病因
当患儿通过生食野生食材、饮用含有囊蚴的生水等途径使得片形吸虫的囊蚴进入体内后,幼虫在移行过程中,会造成组织器官的机械性损伤以及分泌、排泄物导致的毒性和过敏反应,引起患儿的急性期表现;而当幼虫进入胆管发育为成虫时,对造成胆管炎症、胆管上皮增生及胆管阻塞等一系列慢性期表现。
(二)典型症状
1、急性期表现
(1)发热:是常见的就诊原因,多为不规则热,可达40~42℃,持续1周至数周。
(2)腹痛:腹痛多为胀痛,不太剧烈,起初位置不固定,以脐周多见,后固定在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可向腰部和肩部放射。
(3)胃肠道功能紊乱: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胀气、恶心、腹泻等。
2、慢性期表现
(1)贫血:为小儿患者最常见的慢性期表现,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
(2)黄疸:由于虫体阻塞胆管所致,较为常见。
(3)其他:主要包括上腹痛、胆绞痛、恶心、腹泻、皮肤瘙痒等。
(三)并发症
小儿片形吸虫病可并发肝包膜下血肿、气胸、胆管狭窄、胆管梗阻、细菌性胆管炎、肝硬化等。
02该疾病确诊前,应做好以下检查
(一)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发热、腹痛、食欲减退、恶心、腹泻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生化、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超声、X线、CT、胆道造影、病理活检等检查。
(二)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检查患儿是否存在水肿、皮疹、黄疸、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体征,协助诊断。
2、医生通过听诊和叩诊,可以判断患儿有无心脏杂音、呼吸音异常、啰音、肝区叩痛、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心肺腹受累征象,有助于评估病情。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急性期常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对诊断具有提示意义。
2、反应蛋白:急性期可有明显增高,有助于判断病情活动度。
3、血生化
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血浆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有助于评估患儿肝功能损害程度及黄疸严重程度等。
4、病原学检查
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涂片或沉淀物涂片检测发现虫卵,为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值得强调的是,急性期因虫体尚未进入胆管成熟并产卵,此时在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不易查见虫卵。
5、免疫学检查
适用于急性期、潜隐期和慢性期患儿,尤其对急性期患者,免疫学检查能为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1)抗体检测:利用天然或重组的组织蛋白酶L1作为抗原,已成为诊断本病的标准检查手段,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3%和%。
(2)抗原检测:利用片形吸虫分泌排泄抗原(ESA)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患儿粪便和血液中的ESA,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其中,粪便抗原检测不受抗体影响,结果更为可靠。
6、分子生物学检测
主要是利用PCR技术,扩增出片形吸虫的特异性核酸标志物进行核酸检测,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等特点,可用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另外,该方法在虫种鉴别、中间宿主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四)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必要时借助超声、X线、CT、胆道造影等影像学手段,评估局部组织器官受累情况,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五)病理检查
病理活检:手术后病变组织切片中,若观察到可疑虫卵或虫体结构,对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
03该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
(一)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儿出现发热、腹痛、食欲减退、恶心、腹泻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流行病史,以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生化、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CT、病理活检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儿是否存在肠梗阻、布氏姜片虫病等疾病。
(二)鉴别诊断
1、肠梗阻
也可表现为腹痛、恶心、腹胀等,但一般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C反应蛋白升高,血清抗片形吸虫抗体阴性,一般不难区分。
2、布氏姜片虫病
两者临床表现颇为相似,并且两者的虫卵在光镜下不易区分,必要时需进行驱虫药物试验性治疗,通过检获成虫以明确诊断。
(三)治疗
1、治疗原则
小儿片形吸虫病病情复杂,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明确诊断后应及时给予驱虫药物治疗,是本病治疗的根本所在。
2、对症治疗
对于合并细菌感染所致胆道炎症者,应进行抗菌治疗。
3、药物治疗
驱虫药物:与其他吸虫不同的是,本病对于吡喹酮疗效不明显,应避免使用,以免延误病情。目前临床主要选用硫双二氯酚和三氯苯达唑进行驱虫治疗。
(1)硫酸二氯酚
又称为别丁,为常用抗吸虫药,对片形吸虫有较好的杀虫作用,但本病的不良反应较为明显,故在儿童使用较少。
(2)三氯苯达唑
该药能够杀死患儿体内各期片形吸虫,且安全性好,是本病的首选治疗药物,但目前多个国家已有肝片形吸虫对本药耐药的报道。
结语:患儿在感染片形虫后,一般会经过数日至2~3个月的潜伏期,即会出现急性期表现;当虫体移行入胆管后,急性期症状会逐渐消失,进入数月至数年的潜隐期,随后成虫会造成胆管炎症、胆管上皮增生及胆管阻塞等一系列慢性期表现。同时,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全身情况、有无并发症等,给予对症处理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