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药有药性,穴有穴性42条穴性纯干货非 [复制链接]

1#

药有药性,穴有穴性。掌握了药性,可据以处方遣药;同样,掌握了穴性,在随症取穴时,就有了依据。

本节将常用的主要腧穴,依其性能,大致分为4类,可作为临床辨证施治、立法选穴的参考。

1.补气穴:气海、气海俞、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理气穴:膻中、内关、气海、太冲、行间、大陵。3.补血穴:脾俞、膈俞、章门、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4.通脉穴:太渊、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膈俞、血海、三阴交、足三里。5.止血穴:(1)止鼻衄:上星、膈俞、尺泽、禾髎、血见愁(上星与囟会间)()止咳嗽唾血:承山、孔最、膈俞、二白。(3)肠风下血:长强、承山、二白。(4)经漏:交信、合阳、冲门、气冲。6.散瘀穴:(1)急性腰扭伤:委中(刺血)。()胸中瘀血:足三里。(3)胁肋扭伤:大包、阳陵泉。(4)腕关节扭伤:阳池、大陵。(5)肩臂扭伤:肩井、曲池。(6)踝关节扭伤:丘墟、昆仑。(7)膝关节扭伤:膝眼、阳陵泉。7.通经穴:天枢、水道、归来、血海、水泉、地机、太冲。8.催产穴:合谷、三阴交、至阴、独阴、昆仑。9.通乳穴: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10.止呕穴:内关、足三里、天枢、中脘、公孙、中魁、膻中、劳宫、三阴交。11.催吐穴:内关、中脘。1.止泻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大横、曲泽、委中、内庭。13.通便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支沟、阳陵泉、照海、大敦、内庭。14.生津止渴穴:金津、玉液、海泉、液门、照海、三阴交、然谷、太溪、胃管下俞。15.发汗穴:合谷、复溜、大杼、大都、经渠。16.止汗穴:阴郄、后溪、合谷。17.利尿穴:中枢、膀胱俞、三焦俞、阴陵泉、三阴交、关元、肾俞、水分、气海、列缺、兑端。18.止咳穴:列缺、太渊、尺泽、肺俞、天突。19.定喘穴:列缺、四缝、定喘、喘息、膻中、肺俞、璇玑、气海、膏肓。0.祛痰穴:丰隆、中脘、内关、巨阙、脾俞、列缺、肺俞、上脘、天突。1.消食穴:足三里、公孙、脾俞、璇玑、中脘、天枢、合谷。.消散穴:(1)瘰疬:天井、少海、肘尖、臂臑、五里、建里。()乳蛾:合谷、少商、中商、老商、照海。3.解*穴:灵台、合谷、委中、百劳。4.消炎穴:(1)扁桃体炎:少商、合谷、天突。()急性中耳炎:耳门、听会、听宫、翳风、中渚、外关、阳陵泉、丘墟。(3)风湿性关节炎: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绝骨、风市、足三里、膝眼、肾俞、腰阳关、腰眼。(4)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上巨虚、足三里、阑尾穴、天枢、曲池。5.清热穴:大椎、曲池、合谷、陶道、陷谷、内庭、血海、肺俞、劳宫、少商、商阳、中冲、少府、少冲、鱼际、二间、前谷、液门、解溪、行间、大都、然谷、侠溪、通谷。6.祛寒穴:神阙、中极、命门、中脘、温溜、地机、阴陵泉、气海、关元、章门、隐白、列缺、膻中。7.舒筋穴:(1)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筋缩、颈臂。()下肢:环跳、阳陵泉、绝骨、筋缩。8.抗疟穴:大椎、陶道、崇骨、至阳、间使、后溪、肝俞、胆俞、复溜、合谷、足三里。9.壮阳穴:命门、肾俞、精宫、关元、气海、关元俞、神阙、中极。30.温中回阳穴:气海、关元、神阙(皆灸),足三里、内关、百会(皆针)。31.袪*穴:至阳、腕骨、阳纲、胆俞、日月、阳陵泉、后溪、阴陵泉、脾俞、劳宫、涌泉、中脘、三阴交。3.祛风穴:风池、风府、百会、风门、曲池、昆仑。33.升血压穴:内关、患门。34.降血压穴:血海、足三里、曲池、少海、太冲、涌泉。35.醒脑穴:水沟、百会、十宣、十二井穴、劳宫、涌泉、四神聪。36.镇静穴:百会、定神、四神聪、腰奇、间使、后溪、丰隆、涌泉、太冲、印堂、神庭。37.镇痉穴:百会、大椎、印堂、后溪、曲池、阳陵泉、承山、太冲、昆仑、筋缩、水沟、攒竹、风府、合谷。38.安神穴:百会、神门、内关、心俞、三阴交、太溪、安眠。39.开窍发音穴:哑门、廉泉、颊车、通里、天突。40.抗痨穴:中府、肺俞、膏肓、魄户、百劳、结核穴、足三里、四花、患门、大椎。41.提托穴:提托穴、子宫穴、会阴(均针),气海、百会(均灸)。4.止痛穴:(1)头痛:太阳、风池、印堂、列缺、头维、攒竹。()牙病:颊车、合谷、内庭、下关、承浆、太溪、尺泽。(3)喉痛:少商、商阳、合谷、天突、照海。(4)项痛:列缺、后溪、天柱、大椎、落枕、昆仑、风池、大杼。(5)胸痛:内关、膻中、丰隆。(6)心绞痛:大陵、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巨阙。(7)胃痛:中脘、内关、足三里、内庭、公孙。(8)腹痛: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天枢。(9)胁肋痛:支沟、期门、日月、太冲、阳陵泉、丘墟、章门。(10)腰背痛:后溪、膈俞、命门、肾俞、委中、昆仑、大椎、肝俞。(11)腰尻痛:十七椎下、次髎、秩边。(1)手背痛:合谷、后溪、八邪。(13)肘关节痛:曲池、手三里、天井、少海、阳溪、养老、外关。(14)腕关节痛:阳溪、阳池、阳谷。(15)肩关节痛:肩髃、肩髎、臑俞、肩内陵、巨骨、肩贞。(16)髋关节痛:环跳、承扶、环中、秩边、居髎。(17)膝关节痛:膝眼、鹤顶、膝中、阳陵泉、秩边、承山。(18)下肢痿痹痛:髀关、伏兔、四强、足三里、绝骨。(19)踝关节痛:解溪、昆仑、商丘、丘墟。(0)足趾肿痛:太冲、足临泣、八风。(1)痛经:中极、气海、三阴交。

穴性归类表

1.气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气海

固元气,凡一切气疾皆宜取

尺泽

调肺气

陷谷

调胃气

神门

除心郁内结之气

膻中

升脾气,降胃气

中脘

解郁升清降浊利气

劳宫

清热理气

通谷

理五脏之气

大敦

泻肝气

膏肓

补阳气

列缺

逐水利气

鱼际

清热利气

大陵

降心气,降浊气

太阳

理诸阳热气

关元

驱腹中一切冷气

大包

行腹中诸气

气户

利气

大椎

调利胃气

巨骨

开肺降逆气

曲池

行气

合谷

升清降浊,理大肠气,宣诸气

中府

理肺利气

云门

开胸降气

肩髃

理肺舒气

水道

理三焦膀胱肾中热气

隐白

升阳气

复溜

固卫气,布阴气,收肾气

阳陵泉

行气导浊气

公孙

运脾气

足三里

升气,降气,调中气

太冲

降气

三阴交

行气降气

.血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三阴交

通经行瘀清血生血凉血固血

太冲

通经行瘀清血生血凉血

隐白

止经血

上星

止口鼻出血

承山

清热血

曲泉

清血凉血养血活血

曲池

行血

交信

调经血

血海

调血

膈俞

统理全身之血

足三里

清血,养血,行血,补血

中极

调经血,止崩漏

大椎

散瘀血

阳陵泉

行血

气海

泻血

承浆

宣通血脉

3.虚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神阙

补气血,益肾精

关元

固下元,益肾精

气海

补气振阳,益肾精

中极

补气血,益精

曲骨

补真气益精

膏肓

益气振阳

章门

补五脏,益气血

中脘

振阳益胃,补六腑

足三里

益胃,补气血

解溪

益胃

上廉

益胃

三阴交

补三阴,益阳壮精生气血

公孙

补中土,运脾阳

阳陵泉

补脾滋阴,固精益气血

涌泉

补肾,益精,滋阴

神门

安心神

太溪

益肾,振阳,滋阴

照海

益肾阴

复溜

补肾气、滋阴,振阳,固精

交信

补肾滋阴

蠡沟

益肝

太冲

养肝气

4.实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天枢

泻肾

大敦

泻心

太溪

泻肾

神门

泻心

章门

泻肾

少冲

泻心

大陵

泻心包络

阴陵泉

泻心

劳宫

泻心包络

公孙

泻脾

曲泽

泻心包络

商丘

泻脾

中冲

泻心包络

阳陵泉

泻肝

肺俞

泻肺

太冲

泻肝

列缺

泻肺

蠡沟

泻肝

尺泽

泻肺

中封

泻肝

少商

泻肺

关元

泻三焦

太渊

泻肺

支沟

泻三焦

照海

泻肠逐秽

丰隆

泻胸膈

长强

泻肠逐秽

中府

泻胸膈

水泉

泻肠逐秽

膻中

泻胸膈

天枢

泻肠逐秽

巨阙

泻胸膈

上脘

泻胸膈

5.寒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中脘

温中暖胃寒及腹中一切寒冷

关元

温下焦,暖子宫

大椎

餮表寒

气海

温中下焦,治腹中一切寒冷

肾俞

温下焦,治足冷如冰

后溪

餮表寒冷

厉兑

温下焦,治足冷如冰

章门

脏寒结聚

归来

治下元寒冷寒疝

足三里

治胃寒,腹中寒冷

三阴交

温中下焦,血寒,一切寒冷

公孙

理心腹之寒

曲泉

理血寒腹中痛

阴陵泉

温中焦,理睥气

6.热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通里

清心热

大陵

清心胸热

少府

清心热

劳宫

清心胸热

内关

清心包络,六腑及胸中热

十井

治诸热病

神门

清胃热

鱼际

清肺热

风门

清三焦热

中府

泻四肢热

少商

清三焦热

大杼

泻四肢热

肝俞

清三焦热

云门

泻四肢热

支沟

清三焦热

尺泽

清五脏之热

百会

清头部热

脾俞

清五脏之热

丝竹空

清头目热

魄户

清五脏之热

曲池

清血气,表里,头面,诸窍热

意舍

清五脏之热

合谷

清气分,头面诸窍之热

阳陵泉

降肝赡热

绝骨

清三阳经热及脑热

三阴交

清血热,平肝热

大椎

清表热

足三里

清胃及六腑热

丰隆

降肠胃热,及痰热

天枢

清大肠热

上脘

清心胃热

尺泽

清血,泻心火,治暑热

金津

退胃热,心热,生津止渴

委中

清血热,降大肠膀胱热

7.风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风府

搜周身之风,治头风外感风

风池

治头风,外感风邪

风门

肝风甚动

风市

治腰腿风

百会

治卒中风,头风

囱会

治鼻塞头风

瘈脉

去头面邪风

水沟

卒中风,头面风邪

颊车

口噤喎斜风邪

承浆

口喎偏风

肩髃

擅周身四肢百骸之风

曲池

搜周身风邪

八风

治腿膝风邪

八邪

手臂风邪

少商

治小儿惊风喉风,一切风邪

足三里

搜四肢风

环跳

搜经络及四肢之风

膝关

治腿膝诸风

8.湿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阳陵泉

利湿

阴市

祛湿

内关

利湿

曲池

行湿

伏兔

利湿

昆仑

行湿

太溪

利湿

三阴交

行湿化湿

风市

利湿

复溜

化湿

足三里

祛湿行湿

中脘

祛湿化湿

既安全又有效的五输穴,你会用吗?第一节五输穴之意义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下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但不超过肘膝关节。总而言之,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第二节五输穴属性与原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就是阴经井木、荧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这样的配合有什么理由吗?据难经六十四难解释说:“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金,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井金也,余皆类此。”这是将庚金与乙木就五行与天干融合说明(天干之五行系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干,乙丁己辛癸属阴干),阴与阳相对,刚与柔相对,阳刚阴柔,金刚木柔,刚柔相济,其余四输依次类推。这样的配置,阴阳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间则相克,虽为相克,但实际则克中有生,这其中含有控制论的意义。五输穴全部位于肘膝以下,肘膝下还包括络穴、郄穴、下合穴和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位。这些穴道一直被认为治疗范围广,效果好的穴道,不仅可治疗局部,邻近和循经的疾病,还可治疗全身脏腑的疾病。一些高明的医生也就仅针手脚(指肘膝以下)的穴道即能达到起病愈合的目的。为什么肘膝以下的穴道效果好,治病广?从解剖学分析,除了与其所治疾病部位或脏腑有节段神经的牵连关系外,可以认为主要是由于肘膝以下的穴道,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特别大的缘故。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不是与人体该部体积的大小成正比,而是与该部的功能繁简成正比。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它们的功能很复杂,所以它们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也就较人体其它部分大得多。因此将之应用于针灸也就是针肘膝以下的穴道,对大脑皮层的影响范围广,作用力强大。还有在手上,拇指的功能比其它四个手指的功能复杂;在脚上,姆趾的功能比其它四个脚趾的功能复杂。因此拇指和姆指在大脑皮质的投射代表区更大,针灸医生常用靠近拇指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合谷穴(大肠经的原穴),和脚上靠近姆趾第一、二跖骨之间的太冲穴(肝经的原穴),认为这二个穴道治病的范围广,作用强,疗效高;同时把合谷、太冲两对穴道一起使用叫做“开四关”……..有镇静、镇定、镇痉等作用。可以治“诸脏腑病症”和很好疑难杂症,尤其是神经和精神方面的疾病更常有很好的疗效。董氏奇穴一一(手指)部位的穴位特多,疗效亦好,特别是大拇指上的五虎穴及妇科穴,其效果更非十四经穴所能及,这些亦就是基于此一原理之认识及应用。第三节五输穴经典应用五输穴是一种要穴归类法,有一少带多的优点。五输穴为五脏在经络的全息点。古人言:“善用针者,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主要系指五输穴而言。如果说方剂有经方时方之分,针灸亦可分经方时方,灵活应用五输穴就如同方剂学活用经方一般,精要而速效。目前有关五输穴的应用,首先仍系以《内经》为主,其次则为《难经》所述者;此外尚有生克制化用法;同气相求用法(又称交应疗法);五门十变疗法;升降应用疗法;时间疗法等等。以下择要介绍:一、内经一般用法内经有关五输穴应用的报道很多,但应用最广泛则是灵枢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所说:“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这里指出了五输主治五变的应用刚要,其应用大致可归类分析如下:(一)“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有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的作用。可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或炎性证初发期之暴痛。或某一脏器之功能失调,有一定治疗作用,根据灵枢本藏篇所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魄者也,古人以失神无知者为病在脏,又《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井穴为十二经交接点,急救必用,例如:在少商、商阳点刺出血,能泻脏热,疏通经脉中气血凝滞,开郁通窍,对中风、热厥、喉肿、狂疾有特殊疗效;脾井隐白,配胃井厉兑能安神治梦靥不宁;隐白(脾统血)配肝井大墩(肝藏血)能治崩漏症;心井少冲,小肠井少泽均能治中风猝倒,卒然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少冲清热镇心尤有卓效;膀胱经井穴至阴能矫正胎位及治难产;肾经井穴涌泉善治各种厥逆及各种痫症,小儿惊风。此外中冲、关冲均能回阳救逆,治疗中风猝倒……。窍阴也能治失眠。从这些例子看来,可见病在脏者取之井,是经验的结晶。《乾坤生意》也说“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侯,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点明了井穴急救的特殊作用。(二)“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病变于色多为火热或水寒所致。荥穴对各种病变于色的初发病期,及原发性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例如:临床上治疗肺热病(急性支气管发炎或肺炎)咳喘右颊先赤之初发病期,刺手太阴经之荥穴鱼际和手阳明经之荥穴二间,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鱼际穴对于肺热及肺热之气喘皆有立刻定喘之效。晕针时脸色惨白,可针心经荥穴少府强心解之。此外《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取之行间(肝经之荥穴),以肝经行肋下,临床上治疗肋间神经痛刺行间,有镇痛疗效。还有三焦荥穴液门配肺荥鱼际善治喉病(见百证赋)等也在临床常用。(三)“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输穴有益气化湿之功,善治中满、倦怠、溏泄、疼痛之疾。输穴对于阵发性的神经痛及间歇性的发热有效,所谓:“时间时甚”就是有时间歇(停停),有时严重。这种状况的病变在临床最为常见,疼痛除“伤风”及“癌痛”外,几乎皆为“时间时甚”之痛。盖输穴非属土(阴经)即属木(阳经),木主风,土主湿,例如:风湿痛平时天气好则平安无事,下雨天潮即疼痛发作。还有疟疾癫痫也是有间歇性的发作,这些都是输穴主治的范围。个人临床常用束骨治后头痛颠顶痛,陷谷治前头痛,临泣治偏头痛,效果很好,这些便都是输穴。此外用各经输穴治风湿病痛也极有效,这都是从“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原则出发所致。(四)“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经穴能温通经络,疏散风寒,经穴对于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皆有疗效。对于各经病变累及某一器官,功能失调者也适用。例如:刺肺经之经穴经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调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乱的作用,又脾经脉连舌下,针灸大成记载刺脾经经穴商丘,能治舌本强痛就是一例。而前述之咳喘及舌本强痛亦皆能导致声音改变,此外心经经穴通里善治暴瘖(见金鉴)亦是本于“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的原则下使用的。综合观察各经经穴,如:阳溪治牙痛(见席弘赋);解溪治风湿面肿(见金鉴赋)及颏部、下颌、前颈病变;阳谷(小肠经经穴)治颌肿口禁(见百症赋);昆仑(膀胱经经穴)能定喘(灵光赋)及治齿痛(金鉴);复溜(肾经经穴)能定喘;间使(心包经经穴)可治失音(百症赋)皆与咳喘或口部发音有关,足见此一定律的确有临床价值。(五)“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合穴能益经气调整内脏器官之功能活动,主脏腑一切慢性病,有健脾强胃,具有培元之功,善治逆气、胀闷、泄泻等症。对于饮食不节所致之病变亦有特效,例如:肠胃有关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阴陵泉等合穴。又刺手足阳明经之合穴曲池和足三里,则能促进消化、呼吸新陈代谢的强壮保健作用。尺泽、委中、足三里刺血能治饮食不节,急性肠胃病,又“经满而血者”取之于合,委中、足三里、曲泽、尺泽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此外,《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曾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条是说荥穴、输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合穴则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这条所指出的取穴原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所谓“荥输治外经”,一系指荥输部位较浅,所以用治体表及经脉病,其次是与荥输的五行属性有关,盖阴经之荥穴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水火与寒热有关,也就是与外感有关,而善治外感病。液门为外感起手针,治感冒甚效,配合肺荥鱼际疗效尤佳。阴经之输穴属土,阳经之输穴属木,土应脾主湿主肉,木应肝主风主筋,外经病多与风湿及筋肉有关,所以风湿肌肉疼痛之病多取输穴,外感风寒风热之病及上火火热,体寒阳虚之病多取荥穴。例如:每一经之输穴皆善治本经之筋肉疼痛,如:束骨治腰痛,头痛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临泣善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又如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二间、三间(玉龙赋、天星秘诀、席弘赋);耳鸣耳聋取液门、中渚、束骨等有效,这就都是“荥输治外经”的具体实践。至于合治内府,一则系合穴之本,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针合穴有调先后天之作用。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及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发现胃弛缓时会使收缩增强,胃紧张时能使之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又如:阳陵泉,用胆囊造影研究,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健康成年人时,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因此对胆石症有一定作用。这说明了“合治内府”是有科学道理的。《灵枢·夭寿刚柔篇》则说“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这条的意思是说内为阴,体内的五脏属阴,五脏有病,即所谓病在阴中之阴,当刺阴经的荥火穴和输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皮肤属阳,如果皮肤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合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筋骨属阴,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阴,就当刺阴经的经金穴;内为阴,体内的六腑属阳,如果六腑有病,所谓病在阴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络穴。针对上述原则,五脏有病可取荥穴、输穴。如:心经有火,出现舌赤、口燥、心烦等症时,可取心包经的荥穴劳宫、输穴大陵治之。肾经有热,出现尿频、溲赤、腰痛等症状时,可取荥穴然谷、输穴太溪治疗。此处取荥输主要是指阴经之荥输,与前述荥输主外经,多系取阳经之荥输有别。病在脏(阴之阴)取荥输之原因大致如下:脏病以心病为急,又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主明则下安”阴经荥穴属火,与心相应,针之有护心气之作用。阴经之输穴属土,针之有健脾固后天之本的作用,而且阴经之输穴与原穴同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患当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针输穴有调脏腑原气之作用。病在皮肤(阳之阳)取阳经合穴,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病常用大肠经曲池穴治疗。其它天井、足三里、委中(刺血为主),阳陵(治带状疱疹)均能治相应的各经皮肤病变。盖合穴属土,刺合穴一则通于脾,清热利湿,一则补土生金,增强皮肤之抗病力。还有《灵枢经·本输篇》曾说:“春取络脉诸荥……夏取诸输络……秋取诸合……冬取诸井……。”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也说:“……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这些都与季节有关,留在时间疗法部分再相加说明。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咳喘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输经合所主病也。这就是五输穴配合五行属性及臓象所提出的治例,为什么说:井可治心下满,荥穴可治身热,输穴可治体重节痛,经穴可治咳喘寒热,合可治逆气泻泄?因为井在脏属木为肝,肝分泌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以助消化,若肝失调达而郁结,则中脘必现痞满,故心下满,可当取井穴;荥穴在脏属火属心,心主血脉,脉是营养全身的根本,若受外邪侵入,阻碍营养进行,使体内发生变化,即现身热,当刺荥穴,荥穴能清热泻火,治疗各种热性病(急性热性病),也能育阴清热,治慢性热病;输在脏属脾属土,脾助消化,相当于西医的淋巴,若其吸收运化迟滞,就发生体重节痛,当取输穴,输穴能补土益气化湿,除疼痛外,肿满倦怠,泄泻都有较好疗效;经穴在脏属肺属金,肺合皮毛,司呼吸及调温作用,若客邪皮毛,调温失调,就发生寒热,客邪传肺,肺失肃降,因起抵抗作用,以事救济,就发生咳嗽,两者病证,均用经穴;合穴在脏属肾属水,肾为滤水器官,膀胱乃排水总枢,若邪热客于膀胱,膀胱失职,水分就从大便排出,发生逆气而泄之病,又肾主受纳,与肺之肃降共同完成气之呼吸。肾虚则气逆不降,而为喘、胀、闷、宜针合穴。

患者可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