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药学人员必学肠道寄生虫病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肠道寄生虫病多见于5~15岁儿童!在学习、工作中的药学人员,必须要掌握,这样才能通过考试,才能进行用药指导!其实也是每个公众应该学习的知识,这样才能安全的用药。

肠道寄生虫病

指寄生虫在人体肠道内寄生而引起的疾病。肠道寄生虫的种类多,例如:蛔虫、鞭虫、贾第虫、钩虫、蛲虫和绦虫等。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的寄生虫病。多见于5~15岁儿童。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温热带高于寒带。轻者无症状,稍重者有精神、消化道症状、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引起胆道蛔虫或蛔虫性肠梗阻。

临床表现

人在感染蛔虫后不仅表现为“蛔虫感染”,尚可出现下列症状。

腹痛

当成虫在小肠寄生时,儿童、体弱者可出现脐周围或上腹痛,呈间歇反复发作。

精神症状

儿童常有精神不安、哭闹、失眠、头痛、夜间磨牙、梦惊;严重者会导致发育障碍和智力迟钝。

消化道症状

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腹泻。

过敏反应

早期当幼虫在体内移行时,可引起过敏症状,反复出现荨麻疹、哮喘、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面部可见白色虫斑,重者可致营养不良、面*消瘦或面色不均匀。

吐呕虫体或便出

有时可吐呕虫体或便出蛔虫,或在大便中找到蛔虫。幼虫移行过程中,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药物治疗非处方药

阿苯达唑

对蛔、蛲、鞭、钩虫的成虫及幼虫均有较好疗效,可干扰虫体摄取葡萄糖,抑制虫体生长繁殖,导致虫体内的糖原衰竭,尚可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系统,阻止三磷酸腺苷的生成,使虫体停止繁殖并死亡,适用于多种线虫的混合感染。少数患者有短暂的头晕、腹痛和腹泻,大多不经处理可自行缓解。

甲苯达唑

对蛔虫、蛲虫、鞭虫、钩虫(十二指肠及美洲钩虫)的成虫及幼虫均有较好疗效,除对蛔虫及鞭虫的虫卵有杀灭作用,还可抑制虫体摄取葡萄糖,抑制虫体生长或繁殖,使其死亡。

枸橼酸哌嗪

具有麻痹虫体肌肉的作用,使之不能附着在人体的肠壁,随肠蠕动而排出。其作用可能是在虫体神经肌肉接头处发挥对抗胆碱作用,阻断了神经冲动的传递。蛔虫在麻痹前不表现兴奋作用,故使用本品较安全。睡前顿服,连服2日,一般不必同服缓泻药。

噻嘧啶

对肠道寄生虫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使蛔虫产生痉挛性麻痹,虫体停止运动,另可使虫体单个细胞去极化,肌肉张力增加,虫体失去自主活动,其作用快,先显著收缩后麻痹不动,使虫体安全排出体外作用快而优于哌嗪。口服本品驱虫时无需缓泻药。适用于蝴虫、蛲虫及十二指肠钩虫感染。

复方制剂应用

为了克服单种药物驱虫作用的不足,用2种药物配伍,可增强协同作用,提高驱虫效果。

①复方甲苯达唑为粉红色压制片,主要用于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病及其混合感染的治疗。克服了单用甲苯达唑引起蛔虫游走而口吐蛔虫的不足,同时因口服吸收较少,具有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②复方阿苯达唑,驱虫作用较快,克服了单用阿苯达唑排虫缓慢的不足,未发生蛔虫游走和穿孔所致的不良反应。孕妇、哺乳期妇女及2岁以下患者、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药物治疗处方药

左旋咪唑

可影响虫体的无氧代谢,使之麻痹,并制止虫体窜动,预防胆道蛔虫的发作。空腹或睡前顿服,1周后可重复一次。鉴于安全性原因,目前已较少用。

伊维菌素

是一种放线菌属新种产生的大环内酯产物,对人体盘尾丝虫病治疗有特效。它可破坏神经递质-酪氨酸所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传递过程,导致虫体神经系统麻痹而死亡。

三苯双脒

治疗蛔虫感染,mg顿服。

注意事项

空腹服用抗蠕虫药

可减少人体对药物吸收,增加药物与虫体的直接解触,增强疗效。

坚持用药

在第一次疗程后应注意观察大便有无虫体。如未根治,则需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但两次疗程间应至少间隔1~2周时间。如漏服,应尽快补服,若已接近下一次服药的时间,则无须补服,也不必增加剂量。

少数蛔虫感染较严重的病例

在服用抗蠕虫药后可引起蛔虫游走,造成腹痛或口吐蛔虫,甚至引起窒息,此时应加用噻嘧啶、左旋咪唑等驱虫药以避免发生,或向医师咨询。

抗蠕虫药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抗蠕虫药;大多数抗蠕虫药在肝脏分解而经肾脏排泄,但2岁以下的儿童肝肾脏发育不全,尤其是肝脏内缺乏有关代谢酶,容易损伤肝肾,因此对2岁以下儿童禁用,尤其噻嘧啶对1岁以下儿童禁用,对肝肾功能不全者要慎用。

癫痫、急性化脓性或弥漫性皮炎患者禁用;对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者慎用。

不宜长时间应用,否则对人体的糖代谢也会产生影响。

噻嘧啶与哌嗪

有拮抗作用,不能合用。

预防至关重要

蛔虫病虽经有效的治疗,但如果不注意卫生,使虫卵再进入人体,两个月后在肠道内又会发育为成虫。因此预防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全民尤其是中小学生普服驱虫药物,减少虫卵污染环境;加强无害化厕所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处理;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不喝生水,餐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经常剪指甲,不赤脚下地劳动、不用新鲜粪便施肥。并纠正儿童吸吮手指的习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