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迪,杨勇,汤朝晖,等.肝门部胆管癌日本诊治体系的历史沿革、现状和瓶颈[J].中华外科杂志,,57(1):6-9.
肝门部胆管癌日本诊治体系的历史沿革、现状和瓶颈
周迪 杨勇 汤朝晖 龚伟 王健东 全志伟
{上海交通大医院普通外科}
肝门部胆管癌是胆道外科治疗难度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初诊时肿瘤往往已进入进展期,浸润范围较广,易发生肝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因此,R0切除率低,预后差。在我国,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的5年总体生存率约为30%。在日本,年至年肝门部胆管癌的5年生存率为32.5%,而年后则升至38.1%,其中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可达67.1%[1]。生存率的升高反映出日本肝胆外科界30余年来在术前诊断、术式创新、围手术期支持治疗等诸多方面的坚实努力,并由此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的诊治体系。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和在日本亲历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诊治流程,逐渐了解了日本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体系的历史沿革、现状和尚存的瓶颈。
一、术前诊断和术前准备
(一)肿瘤浸润范围的评估
肝门部胆管癌R0切除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术前无法准确判断肿瘤的浸润范围,因此,术前确定恰当的切除线十分困难。以名古屋大学医学部肝胆胰外科为例,年以前,该科主要通过经皮胆道穿刺造影(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oscopy,PTCS)和经导管动脉造影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浸润范围、明确胆道解剖并判断肿瘤有无侵犯血管[2]。年以后,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row